昂仁县论坛
西藏古老的商道
(一)西藏概况
说起西藏,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有一段话“在那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高山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这段话,记载了三千多年前先民对西藏高原的生动描写述,今天,西藏依然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多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它以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它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它北邻*、东接四川、东北连接青海、东南与云南相连;周边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及地区相连,陆地国界线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由于它独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文化。但是它从古至今就是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一条文化、经济要道,如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等。
西藏是一片净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这片净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发展,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它、接近它、涌入它的怀抱。
众揽西藏的发展,从藏族人的起源到和平解放万余年,有确切记载的有多年,其中有辉煌与繁荣,也有衰败与屈辱,直到西藏和平解放、改革开放,今天的西藏正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里迈向美好的明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文化、经济的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商机,因而,西藏的商人也得到发展,民族工艺、绘画、手工艺、旅游业等等。
(二)古丝绸之路
西藏这段古丝绸之路,不为人们熟悉,它位于今天的西藏阿里地区。大概路线是*的叶城(从叶城与第一条古丝绸之路汇合)——席迪拉——大红柳滩——泉水沟——铁隆滩——善和——日土——狮泉河——扎西岗——噶尔——噶尔雅沙(旧称噶大克)——巴格——萨嘎(,一路去日喀则;一路去吉隆出境)——昂仁——日喀则(分路,一路去拉萨,一路去亚东出境)——拉萨。另一路,印度、尼泊尔——普兰——玛旁雍措——冈底斯山(冈仁波齐),这条路是朝圣之路。由此来看,这条古丝绸之路是从地理角度来论证的第四条东西文化、贸易交通之路,称为麝香和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和其它商品沿着喀喇昆仑北麓西越葱岭(帕米尔高原)送往西亚、欧洲,但是同时也沿着喜马拉雅山西部、西南部抵达印度,数千年来持续不断的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不可能不渗透到“大山那边”的象雄人祖先生活之中。
青藏高原经历了小邦时代,个小邦之间长期战争和兼并之后,最晚,在公元前4世纪,西藏高原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三大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它们是象雄、吐蕃、苏毗(母系制部落)。这三大部落是在不断征服和兼并各小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它们中,最早的是象雄。不断的战争是需要经济的支撑,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不断强盛,不断征服其它部落。经济发展是需要与周边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繁荣,这是基础。
1、象雄(汉史为羊同)部落联盟,在藏族史籍《贤者喜宴》和《敦煌吐蕃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十二小邦”中,就出现了象雄小邦。说明象雄可能是以原“象雄小邦”为基础,在不断的兼并和征服周边其它小邦之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联盟部落。说明了,象雄是继小邦时代之后在西藏高原出现的时间最早、统治地域辽阔、势力强盛的游牧部落联盟。象雄最初的地域,据藏族苯教学者格桑丹贝见参《世界地理概说》记载:它分为三部,以今天的阿里、拉达克等地为“内象雄”;卫藏等地为“中象雄”;多康等地为“外象雄”。象雄早期是一个较大松散的部落联盟,据《五部遗教》记载“一切象雄部落”,证明了它是由众多部落组成。《玛旁湖的历史》也记载了,当时的象雄除象雄王室外,还有“象雄十八王”,并对每个王及其部落首府都有详细的记载。象雄王辛饶的弟子辛唐玛俄杰曾经做过十八王之一的赤怀拉杰的古辛(相当于护身医)。由此说明,这十八王都臣服于象雄王室,这十八王在后来陆续被象雄王室统一,史书中后来没有再记载这十八王王位继承的记载。由此说明象雄当时经济非常发达,经济是支持发展强盛的基础。是这条古丝绸之路给它带来的经济发展。
2、苏毗(藏语称为孙波,母系制遗存)位于雅隆部落以北,唐古拉(山)南北一带。早在“小邦时代”的“十二小邦”中,就有“亚松”小邦,这就是后来的苏毗(王尧辑《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青海民族学院年铅印本)。苏毗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作为西藏高原早期诸部落中的一支,登上了历史舞台。苏毗是一个以女人执*的部落。
苏毗的宗教文化同样受到象雄的强烈影响。据苯教经典《集经》记载,最早将苯教传入苏毗的是苟呼里巴勒。之后苏毗有木邦赛当、阿瓦东、木夏、卫噶等苏毗人热心致力于苯教在苏毗的传播和发展。使苏毗成为当时象雄之外的苯教中心。据《嘉言宝藏》记载,当时的雅隆悉补野部落的苯教的若干教义是经苏毗而传播过去的,说明当时苏毗的文化要比雅隆悉补野部落相对发达。
苏毗最初地域中心是在襄曲河流域(今青海玉树及川西北一带)后来逐步向吉曲(拉萨河)流域发展,到了公元6世纪,以今天拉萨以北彭波为中心的苏毗王赤邦苏将居于拉萨河下游一带的达甲吾乘其内讧征服。从此,苏毗空前统一,称为雅鲁藏布江以北,今天的彭波地区为统治中心的一支强大的部落联盟。此时,苏毗的地域大约是东与今天四川西部和西藏昌都地区相接,北部与突厥,西部竟达到与玛旁雍措(湖)与象雄相连,南部以雅鲁藏布江雅隆悉补野部落为界。也就是说在公元6世纪,苏毗在西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南北草原地带的苏毗同位于雅鲁藏布江以南山南河谷地带的雅隆悉补野和阿里及拉达克地区的象雄这三大部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有一争高低的局面。当然了这种演变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演变过程。
苏毗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女国。《随书·女国传》记载:苏毗“气候多寒,以射猎为业,出瑜石、朱砂、麝香、牦牛、骏马、蜀马”等。苏毗经济发展以这些出口到西亚等地区;《随书·女国传》又记载:苏毗“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这些是当时的主要经济贸易的重要商品。当时由西藏销往西亚地区的商品中,“麝香是最佳商品”。在早期苏毗,狩猎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因在销往西亚的麝香中,可能有很大一倍分出自苏毗。象雄与周边的贸易虽然没有记载,但是象雄作为地近西域的一个强大的部落,它与西域诸国保持有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是没有疑问的。
3、雅隆悉补野部落,自公元前4世纪以来,西藏高原有象雄、苏毗、雅隆三大部落联盟逐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最后以雅隆悉补野联盟部落强大,象雄、苏毗两部落被征服而结束,从而完成了西藏高原的统一。
雅隆悉补野部落,是在象雄之后,在雅隆地区(藏南谷地)形成的一个部落联盟。早在雅隆部落以前,雅隆地区已经存在六个大小部落。《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世系表》记载:“天神自天空降世,在天空降神之处上面,有天父六君之子,三兄三弟,连同赤顿祉共为七人,赤顿祉之子即为聂赤赞普。”接着又说聂赤赞普降世来做“吐蕃六牦牛部”的“王”。《第穆萨摩崖刻石》记载:“天神六兄弟之子聂赤赞普来到人间。”这里的“天父六君”、“天神六兄弟”和“吐蕃六牦牛部”,显然是指六部落。这六部落最初可能是各自为*,没有统一首领(王),直到聂赤赞普时,才统一六牦牛部落。《贤者喜宴》记载,聂赤赞普降世时,六族曾经共同去迎接,这就标志着六部落从此联合为一个整体。原来的“吐蕃六牦牛部落”成了“父王(聂赤赞普)的属民”。因而,聂赤赞普就成了雅隆部落联盟的第一代赞普,号“鹘提悉补野”,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年。
雅隆联盟部落从经济类型来看优于象雄与苏毗,因为它兴起于雅鲁藏布(江)中游,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之中,这里极合农业生产。这样的环境决定了雅隆部落以农业为主兼牧业的主要经济生产,我们都知道农业是发展的命脉,农耕与牧业相比占很大优势。农业的发展使社会稳定,居住集中,而牧业居住相对分散,经济来源也不如农耕社会稳定。这也是后来吐蕃统一西藏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证据:阿里是西藏象雄文明之地,可能说起来,大家有些不相信,在这大雪山阻隔之外,是繁华的丝绸之路。据考发现,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境内的古入江寺旁边卡尔东遗址附近的古墓葬,在墓葬中出土了汉代的丝绸,丝绸中有“王侯”等字。说明阿里在古时候就是中西文化、经济、贸易的交汇处。
(三)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前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自陕西长安(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逻些(拉萨),全长多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有“丝绸南路”之称。
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期望,从陕西长安(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河沿,绕扎陵湖和鄂陵湖,翻过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结吉巴塘,厥子曲河上至杂多,沿入藏大道过当曲,翻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聂荣、那曲、最后到达逻些(拉萨)。(文成公主进藏也是走的这条路)路线:西安-咸阳-天水-临洮-临夏-民和-乐都-西宁-日月山-共和-河卡-温泉-花石峡-玛多-巴颜喀拉山口-清水河-歇武-玉树-囊谦-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那曲-拉萨
唐蕃古道大致路线:从长安(西安)沿渭水北岸越过陕甘两界-陇山到达秦州(今天甘肃天水),厥渭水继续西上越过鸟鼠上到临州(甘肃临洮)。从临洮西北行,经河州(甘肃临夏)渡*河进入青海境内,再经龙支城(青海民和柴沟北古城)西北行到善州(青海乐都)。以上可以称古道东段,全在唐朝境内,这是汉代以来进入河湟地区的传统路线。
它的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年前新石器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正是沿着这样一条路线开拓前进的古道西段经鄯城(西宁)、临蕃城(湟中哆巴)至绥戎城(湟源县南),沿羌水(湟水南源药水河)经石堡城山)、赤岭(日月山)、蔚迟川(倒淌河)至莫离驿(共和东巴),经大非川(共和切吉草原)、那路驿(兴海大河坝)、暖泉(温泉)、烈谟海(喀拉海)、过海(玛多*河沿),越紫山(巴颜喀拉山)、渡牦牛河(通天河)、经玉树地区、过当拉山(唐古拉山查吾拉山口)到藏北那曲(阁川驿)继续沿今青藏公路经羊八井(农歌驿)到逻些(拉萨)。在西段的古道线路中,从西宁到玉树、从那曲到拉萨这两段线路大体上是沿着今天的青藏公路进行。
这也是唐代以来,中原文化、经济、贸易与西藏和中亚、东亚,走向欧亚之路。唐代以来拉萨成为青藏高原交通枢纽和商业文化的核心。
历史证据:王玄策(生卒不详),唐朝、汉族,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唐朝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公元——年)的十八年间,曾经三次(另说四次)出使尼泊尔、印度的使节。他曾经任融州*水县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
在历史史籍记载中,曾经三次入尼泊尔、天竺(印度),途径西藏,由此也证明了西藏自古就与祖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他的一生中为民族团结与邻邦的友好做出了贡献。翻开历史这位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使臣,从长安(西安)徒步走到尼泊尔、印度,需要克服多少艰难险阻,经受多少磨难,从长安到尼泊尔、印度有多公里(按现在的路线计算),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由于他的官位低下,所在的正文中不可能为他立碑树撰。但是,他出使尼泊尔与印度的历史却留在了西藏高原之上,有大唐天竺使出铭(阿瓦甲英摩岩题铭)却留在中国西藏日喀则吉隆县的土地之上。该铭是公元年(唐朝唐显宗三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
关于王玄策的印度之行,他有记录《中天竺行记》一书,但此书早已失传,只剩下《法苑珠林》、《释迦地志》、《诗经要集》等残片。人们现在可以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王玄策的选佛像题记。
(四)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以马帮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它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的走廊。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二战中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线。它的分段为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线,连接川滇藏,然后延伸到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最后到达西亚、西非红海岸。
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茶马古道是一条经济的纽带,它促进了西藏与祖国统一,藏汉人民唇齿相依的关系。这条古道是藏汉互补互利的经济关系,相互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因而,进一步推动了西藏与祖国统一,藏汉民族的团结。茶马古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茶马古道带动了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沿着这条道、伴随着茶马贸易,它不仅是大量的内地工农业产品传入西藏,西藏的土特产也传入内地,。同时也输入了内地的一些先进工艺、科技和能工巧匠由此进入西藏,推动西藏经济发展。同时出现了一批藏商,如“邦达仓”、“三朵仓”、“日升仓”等(仓,藏语意为家,这里为商号);出现了集客栈、商店、中介机构为一身的特殊经济机构——锅庄。由于康巴处于茶马古道的中心,受环境影响,最早改变了重农轻商的观念,养成了经商的习惯。康巴商人精明能干,由此远近闻名。
茶马古道沟通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茶马贸易兴起是大量西藏商旅、贡使有机会深入祖国内地;也使大量的汉、回、蒙、纳西等民族商人、工匠等进入西藏。在长期的交往中,增加了相互了解和亲感、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格局。同时也促进西藏城镇的兴起和发展。茶马古道上有许多交易市场和驮队、商旅的集散地、食宿点等,在长期的贸易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居民市镇。促进了西藏社会城镇化发展。这些城镇形成了专营的茶叶帮,专营*金、麝香的金香帮、专营布匹、哈达的邛布帮、专营药材的山药帮、专营绸缎、皮货的府货帮、专营菜食的干菜帮、杂货的云南帮等。出现了48家锅庄、38家茶号等不同商号的商品。兴起裁缝、制革、饮食、五金等产业。民居、店铺、医院、学校、官署、街道纷纷建立。拉萨八廓街著名的有“北京拉康”、“云南拉康”。茶马古道使西藏的经济发展得到持续发展。
(地图源于百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