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仁县论坛 初中语文七下第一二单元知识清单,打卡 - 昂仁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昂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初中语文七下第一二单元知识清单,打卡
TUhjnbcbe - 2021/6/25 11:21:00
北京专家助力祛除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669956.html

你的语文学伴,每天17:00不见不散!

于老师说今天于老师分享初中语文七下第一二单元知识清单。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编辑整理文末附电子版领取方式,获取电子版,请拉到文末邓稼先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杨振宁,年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物理学家,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字音词义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选聘pìn:挑选聘用。

谣yáo言: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背诵sòng: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

昼zhòu夜:白天和黑夜。

昆kūn仑:昆仑山。

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至死不懈xiè: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三、主题概述

本文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且将其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祖国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9段):先叙述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屈辱历史,然后对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描述,从而引出本文主人公——邓稼先。

第二部分(第10-18段):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与贡献,概述了他不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第19-29段):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的品质特征。

第四部分(第30-33段):写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骄傲,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第34-39段):写邓稼先在恶劣环境中勇往直前,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第六部分(第40-44段):对邓稼先的评价,其中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赞颂、怀念之情。

五、鉴赏品读

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之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身的气质品格。

4.读第四部分,思考①邓稼先对“谣言”仍然亲自调查,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②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①邓稼先实事求是的品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②当杨振宁知道是中国人独立完成原子弹工程的时候,他的眼泪既是为朋友而自豪,更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表示。

5.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的作用是什么? 

①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罗布泊的恶劣环境,把读者带到荒凉而又神秘的戈壁荒滩,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工作的艰辛,更增添了悲壮的色彩。

②引用五四时期的歌,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向上、求实、勤奋、创新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这样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的理想*员。”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身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的理想*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宣队。中国共产*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身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员。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1.示例:“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立即”一词很打动人,写出了邓稼先的爱国情怀;年,“竟能说服工宣队、*宣队的队员”,可见邓稼先极高的威信和人格魅力;“我不能走”一句也特别感人,原因在于它充分体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崇高献身精神。这些内容从细节上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纯朴的农民气质,“文革”时,别人不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他却能够;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常常在别人做报告的时候,打断别人的报告。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进而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的理想*员。”

第二题

《吊古战场文》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怆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渲染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气氛,从侧面突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衬托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核科学家们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表明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才取得的,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表现了邓稼先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结尾引用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正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同时也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和赞扬之情。

第三题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是对邓稼先的高度评价。

第四题、第五题

略。

说和做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臧克家(-),诗人,笔名少全、何嘉。他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有《难民》《老马》《烙印》《有的人》《宝贝儿》等。他的诗内容含蓄,语言朴实精练,具有和谐音韵美,富有社会意义。

二、字音词义

典籍jí: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仰之弥mí高:指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锲qiè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迥jiǒng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wù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群蚁排衙yá:指整齐地排列着。

凶多吉少:不幸的多,吉利的少,指估计事态的发展趋势不妙。

迭dié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昂áng首挺胸:昂起头,挺起胸。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潜心贯注:用心专而深,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

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汇聚和集中起来。

慷kāng慨kǎi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dǒu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三、主题概述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的“说”和“做”的事例,表现了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高度赞扬了他言行一致、朴实坚强、追求真理、嫉恶如仇并为祖国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与高尚情操。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7段),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8-20段),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时“说”了就“做”的特点。

五、鉴赏品读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部分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所选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

《唐诗杂论》被当作重点部分加以介绍,实际上体现了作者成功驾驭材料的写作功力。作者能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材料,做到繁简相宜。写闻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写,有力地突出中心。

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则介绍得简略些,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不同。

2.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等皆可。老师也可联系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提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深化对文意的理解。

3.第11段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请想象闻先生讲了什么话。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这段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甘愿为祖国而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这时讲的应该是“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之类的话,是揭露反动派,鼓舞人们斗志的话。

4.“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在这里,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闻一多先生为了反对独裁,大声疾呼的发展过程,语言精练,生动形象。

5.联系时代背景,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

因为当时国民*反动派搞白色恐怖,言论不自由,谁反对就有被杀害的危险,所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不是普遍意义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必须以生命为代价,要不只好明哲保身,保持缄默。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作为“学者”的方面,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是“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由此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救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第二题

示例:

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夜间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处细节描写表观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第三题

1.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准确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刻苦的精神。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了闻一多苦读的目的在于探索救国道路。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那种怡然自适的心境,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4.“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任何别的事情能使他分心。

第四题、第五题

略。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萧红(-),原名张迺(nǎi)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二、字音词义

揩kāi:擦,抹。

阖hé:闭合。

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安顿:安稳。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深恶wù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三、主题概述

这篇回忆录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休闲、写作、养病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智慧、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鲁迅先生笑声的特点——明朗。开篇就介绍了一个与我们印象中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第二部分(第2段):撷取生活中的小细节——走路,突出鲁迅先生走路轻捷和不顾一切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67段):记叙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工作、休息、娱乐等,勾画出鲁迅先生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五、鉴赏品读

1.文章记叙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我们印象中不同的鲁迅,其中各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特点?

①鲁迅先生明朗的笑。真诚、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③鲁迅先生和夫人热情留客,包车送客人。热情、真诚。

④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刚硬的性格。

⑤“我”在鲁迅先生家包饺子、韭菜合子、荷叶饼,得到先生的赞成。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

⑥鲁迅先生与作者开玩笑。幽默。

⑦鲁迅先生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⑧鲁迅先生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淡泊名利。

⑨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先生很忙,但她的笑是愉快的。家庭和谐。

⑩鲁迅先生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的谦让。礼让,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鲁迅先生把翻一翻书当作休息。对时间的珍惜。

?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待人热情、耐心。

?鲁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来了才睡下。抓紧一切时间工作。

?鲁迅先生检查海婴的丸子。尊重孩子,做事认真,深入实际。

?鲁迅先生亲自包书,且包得整整齐齐。做事严肃认真。

?鲁迅先生生病了,仍忘我工作。工作的投入。

2.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

参考示例:

①鲁迅的笑声。

本文中有多处,例如文章开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居然也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②鲁迅的慈爱。

主要体现在鲁迅对海婴的日常小事上。

③鲁迅的严谨。

在“吃鱼丸”一事上,可以看出他的严谨。用许广平先生的话说是:“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3.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大量细致地记叙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有以下几个好处:

①更真实。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②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在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是通过抽象说教表现出来的。

③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④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⑤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妙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4.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而且,海婴的无知、无忌,也与大人内心的担忧形成对比。

写许广平,更是典型的侧面烘托。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之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

孙权劝学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治家、史学家。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是其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二、全文展示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讲述孙权勉励吕蒙学习的故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善于劝学,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为王侯的自称;今义为孤单,孤独。

博士:古义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为学位名称。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为历史;今义为过去的事情。

3.即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为另外;今义为更加。

(二)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完整句子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①蒙辞以*中多务。(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蒙以*中多务辞。”)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三)成语积累

1.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2.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五、鉴赏品读

1.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平易近人,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于劝说;一位有幽默感的明君。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3.本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①通过讲述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②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③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④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简单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学习的过程。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全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不过希望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中事务繁多,谁能比我更忙?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裨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重新拭目相看了,大哥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辞。

*河颂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年为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填词,以深怀忧患与悲愤的文字以及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

二、字音词义

巅diān:山顶。

劈pī: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

气魄pò:魄力;气势。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浊zhuó流:浑浊的水流。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榜bǎng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三、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赞美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不屈、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团结抗战的坚定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朗诵词部分,是序曲。歌颂*河的“伟大而又坚强”。

第二部分(第2节):歌词部分,全诗的主体。描写*河的豪迈气势,歌颂*河的英雄气概。

五、鉴赏品读

1.序曲部分的*河表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

伟大而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河”之前,对*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河怎样的特点?

对*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歌颂*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层标志性句子是哪句话?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分为三层;分层标志性的句子是:“啊!*河!”

①歌颂*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河的历史贡献。*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河哺育了世代炎*子孙。

②歌颂*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河的地理优势(地理特征)。*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事屏障,*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③歌颂*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指出*河的自然特点。*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4.“颂*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作者借歌颂*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河,保卫中国。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5.如何理解*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子孙。

把*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事屏障,*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诗人从*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几个方面赞美了*河的英雄气魄。

第二题

本诗属于直接抒情,这样适合抒发豪迈的情感。示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属于这类。

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略。

老山界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他在红*第一方面*“红章”纵队*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总*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协副主席。他长期负责*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第一方面*长征记》等。

二、字音词义

攀pān谈:闲谈。

峭qiào壁:像墙壁一样陡立的山崖。

骨碌lu:滚动。

咀嚼jué:1.用牙齿磨碎食物。2.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呜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督dū促:监督催促。

灌guàn输:1.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2.输送(思想、知识等)。

苛kē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酣hān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三、主题概述

课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热情歌颂了红*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路远,表现出爬山的困难。

第二部分(2~32):叙述了红*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长征途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五、鉴赏品读

1.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前一天的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天黑到达山脚;第二天半夜一点多,到达山腰;黎明时,从山腰出发,经过雷公岩;下午两点多钟,到达山顶;到达山顶后,一气儿跑到宿营地。

2.文中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表现了红*怎样的精神?

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以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的乐观主义精神。

4.红*翻越老山界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这体现了红*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红*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四个方面的困难:

①行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②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③吃饭难——粮食短缺,肚子很饿;

④处境难——枪声密集,敌人追击。

面对这些困难,红*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这些都体现了红*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见“鉴赏品读”第1题。

第二题

见“鉴赏品读”第4题。

第三题

1.“照着习惯”和“躲”反映了瑶民由于长期遭受*阀部队的欺压,每有部队经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出现了男人们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奇观”奇在山路曲折迂回使火把排成“之”字形,火把与星光相接,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奇特、壮观的景象。其中蕴含着作者自豪、喜悦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对红*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颂扬。

3.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表达了对国民*反动派消极抗日的嘲讽,也是为敌人*中部分士兵想抗日而不能的无奈感到惋惜,也有对红*自身战斗能力的肯定。

4.“笨重”一词指红*队伍的装备落后、沉重,队伍庞大,人员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状况,表现了红*翻越老山界后的欣慰和自豪。

第四题

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写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的次数之多;“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像山泉在呜咽”比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像波涛在澎湃”形容木林被风刮动的声音。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红*战士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能够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夜景的欣赏中,忘记寒冷和危险,表现了红*战士乐观豁达的情怀和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①例句: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上的星星比作宝石,写出了星星的灿烂美丽,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②例句: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赏析: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优美的自然环境衬托了翻越老山界以后红*轻松愉悦的心情,营造了前途一片光明的美好意境。

第五题

略。

谁是最可爱的人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魏巍(—),河南郑州人,诗人、作家。他的作品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热情。他凭借长篇小说《东方》,在年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二、字音词义

放纵zòng:放任纵容;对错误的言行不加干涉,不加制止,任其发展。

坚韧rèn:坚固有韧性。

淳chún朴:诚实朴素。

谦逊xùn:谦虚恭谨。

覆fù灭:全部被消灭。

奋不顾gù身:奋勇直前,不考虑自己的安危。

三、主题概述

本文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民 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赞颂 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指出 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歌颂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抒发对 战士无比的热爱和崇敬。

第二部分(4~14):以三个典型事例表现 战士崇高的思想品质,具体说明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第三部分(15):号召人们热爱 战士,再次强调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五、鉴赏品读

1.第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明确提出“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呼应文章题目,引起读者注意。

2.最可爱的人需要具备哪些特点?

纯洁高尚的品质,坚韧刚强的意志,淳朴谦逊的气质,美丽宽广的胸怀。

3.第3段介绍“我们的战士”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排比,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赞扬 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四个“那样”饱含赞颂的激情,语气整齐,情感强烈。

4.课文选取了哪三个典型事例?各表现 什么精神?

①松骨峰战斗——革命英雄主义;②马玉祥火中救小孩——国际主义;③防空洞中的谈话——爱国主义。

5.课文结尾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什么作用?

议论和抒情。总结三个事例,赞扬战士可爱,引起读者共鸣;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松骨峰战斗,该事例表现了 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战士意志的坚韧刚强。第二个事例是战士马玉祥火海中救出朝鲜小孩,该事例表现了 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体现战士品质的纯洁高尚。第三个事例是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该事例表现了 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战士气质的纯朴谦逊,胸怀的美丽宽广。

第二题

第一则材料,松骨峰战斗的事例:第5段和第6段中采用的是综合叙述的方式,第7段则是采用了直接记述的方式。第二则材料,战士马玉祥从火海中救出朝鲜小孩的事例:第11段前半部分是综合叙述,从“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开始,转入直接记述。第三则材料,战士一席话的事例:第13段都是采用了直接记述的方式。

综合叙述便于作者充分展开记叙描写,某些描写性的语句如果从人物嘴里说出来,可能会很不真切。直接记述比用第三人称显得真实自如,能够把人物的感情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兼用综合叙述和直接记述,使行文富于变化。

第三题

人称方面——比如第15段:用“亲爱的朋友们”“你”称呼读者,与读者交流感情与认识,语气诚恳亲切,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句式方面——比如第3段:“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运用排比,句式整齐,纵情倾诉了对 战士的赞美之情,感情浓烈。

修辞方面——比如第8段:“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运用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以两个反问句回答第一个设问句,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抒发强烈感受,唤起读者对 战士的热爱。

第四题

示例:“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的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此处有关战后阵地上烈士遗体的场面描写,有着强烈的画面感。遗体的姿势就是烈士们与敌人浴血搏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战斗姿势,详写遗体姿势,使读者联想到英雄们与敌人搏斗的壮烈情景,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第五题

略。

土地的誓言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hóng)良(—),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

二、字音词义

碾niǎn:1.把东西轧碎、轧平或使粮食去皮所用的工具。2.滚动碾子等轧。

誓shì言:宣誓时说的话。

呻shēn吟:由于痛苦而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山涧jiàn:山间的小水流。

高粱liang:一年生草本植物。品种很多,子实除供食用外,还可酿酒和制淀粉。秆可用来编席、造纸等。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缠chán绕:1.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2.纠缠;搅扰。

亘gèn古:远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埋葬zàng:1.掩埋尸体。2.比喻消灭;清除。

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

土壤rǎng: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禾稻:稻谷。

丰饶:富饶。

污秽huì:肮脏的东西。

耻辱:声誉上所受的损害;可耻的事情。

三、主题概述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以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亡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我”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故乡而热血沸腾。

第二部分(2):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牵梦绕,“我”发誓要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五、鉴赏品读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在结构上总领第一段,在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挚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第一段中列举了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幽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们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3.“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颠倒?

不能调换,“不得不回去”带有强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带有命令的口气。这三个短语语气逐渐加强,态度愈加坚决,情感表露也愈加浓烈。

4.品析“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以及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5.品析“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

描写家乡的美好天空,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6.“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这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我”愿意为了故乡付出一切,甚至生命。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心和不向任何困难屈服的壮志。“我的坟前”表明作者愿为了故乡,死而后已的壮志。

7.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第一段选取东北的景物、物产,并采用景物、物产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运用排比,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第二段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强烈地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8.本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请你联系文章具体谈一谈。

其一,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其二,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其三,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木兰诗

预习重点

一、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各国间长期混战,民不聊生,征兵现象屡见不鲜,人们根据所见所闻,创作了一个女子替父从*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后又经加工成乐府民歌《木兰诗》。

二、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三、全文展示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帖,可汗大点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河流水鸣溅溅。旦辞*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主题概述

这首诗通过叙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图名利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五、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昨夜见*帖(文告)

对镜帖花*(同“贴”,贴上)

2.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4.不闻机杼声(织布机)

万里赴戎机(事务)

5.将*百战死(将领)

出郭相扶将(与“扶”同义,扶持)

(四)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录)

2.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动词,买)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省略主语“木兰”;“为”后省略宾语“之”,指代父从*这件事。完整句子为:“木兰愿为之市鞍马。”)

2.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问女所思何。”)

(六)成语积累

1.磨刀霍霍:本义形容磨刀声响亮。现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六、鉴赏品读

1.诗歌开头有什么作用?

诗歌开头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暮宿*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河流水鸣溅溅。旦辞*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的神速,*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两个“不闻”间隔反复,互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从*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和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烘托出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后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10.《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的好处在哪里?

详写从*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等;略写征战生活。这样处理使结构疏密有序,更好地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不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

全文翻译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织布机停下来,)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木兰回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可汗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河出发,晚上到达黑山头(燕山),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多年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朝廷为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许多财物。可汗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她回归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女装。对着窗子梳理像云一样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子。

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但当)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知识干货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9张图24个“万能答题套路”,考试胜券在握!

◆初中语文12本中考必考名著,超全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课标23篇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

◆初中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赏析(图片版)

◆诗歌鉴赏常考的个意象,初中生都在埋头背!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编辑整理写在最后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编辑整理期待同学们在下方留言初中语文(id:huzhongyuwen)如何获取电子版

点击下方名片

进入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语文七下第一二单元知识清单,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