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仁县论坛

昂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记忆安仁丨狮子岩下好读书 [复制链接]

1#

安仁县东南金紫仙镇一带,是一片绵延不断的山峦。这里的山并不太高,但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森林茂密,且又远离县城,给人一种深山老林、穷乡僻壤的整体感观。狮子岩也并不是什么名山,只是这里的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山峦,它与附近其它的山峦相比别无二致,以至于很多人都不太在乎它有狮子岩这一“芳名雅号”,直接称之为“三中背后的山”,因为当年老安仁三中就坐落在其半山腰间。

上世纪80年代初,安仁县有6所高中,其选址布局比较分散也比较合理,一中、五中在县城,二中在安平,三中在关王,四中在朝阳,六中在禾市;这种布局在交通不便利的年代为广大农家子弟就近入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老三中整个校园的依山傍水而建,其建筑物非常简朴。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更没有高楼大厦,只有几栋青砖灰瓦砖木结构的校舍和连通着几排校舍之间拾级而上的长廊,还有一个勉强有米长环形跑道的简易操场,操场中间还突兀着一排非常破旧却很重要的房屋——图书室、医疗室和安放着学校唯一一部14寸黑白电视机的会议室。整个校园就像一个隐居在山野苟延残喘的老者,如果不是日复一日从山上传来的上课铃声、琅琅书声和孩子的欢笑声,从山下经过的路人很容易疏忽这里还隐藏着一所中学。

这样一所偏僻而简陋的乡村高中,让初来乍到的陌生人多少有些“输在起跑线上”的感受,但当你了解到三中的光辉历史并身临其境地融入到这里的现实生活之后,你会很快就会被这里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气氛所感染。多年之后,我还经常听到老三中校友自豪地感叹:狮子岩下好读书。我有幸在这里生活了六年,对此我深有同感。

读书不是“搬砖”,这应该算是读书人的共识。与“搬砖”相比,读书更需要一个身心合一的主客观相统一的学习状态,即主观上你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客观上你才能实施专心致志的读书行为而不是装模作样或走马观花。显然,心无旁骛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所谓“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对这种状态的注释,相对清净的环境更适合读书。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老三中偏僻的环境、简朴的田园生活,就非常适合读书。就区域大环境而言,金紫仙镇一带,历来就是崇文尚德、勤耕勤读的风俗,近几年被外界交口称赞的“网红”图书馆——豪山图书馆就是一种最好的佐证。在这种尊师重道、乐学好学大环境下,一般家庭送子入学的热情都非常高,其子弟们学习也非常勤奋。从周边小环境而言,尽管老三中的校园毗邻关王集市,但整个关王街上都非常清净,没有什么不良的“诱惑”,稀稀拉拉地摆在路边的台球桌,是当时有可能对学生们构成“诱惑”的唯一场景。偶尔在“逢场”的日子中午到山下的市场上逛一逛,看看熙熙攘攘的人群,吃一碗米豆腐或者米粉之类的小吃,算是老三中生活中最“散漫”的时光。尽管那时候的学生都比较简单,但好动爱玩是十几岁孩子的天性,懵懵懂懂的新生也许对这里的环境还几分新鲜感,但很快就不得不地接受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这里真没有什么好玩的场景和游戏,倒不如安安心心多读点书,读书才是这里最有乐趣的事。寻常人家的子弟既然能翻山越岭来到穷乡僻壤的狮子岩下求学,其主观上强烈的学习愿望是毋庸置疑的,对他们而言,狮子岩下这片清净的校园自然而然就成了他们克勤克俭的学习“乐土”,他们从数百米开外的起跑线上艰苦地奔跑,潜心蛰伏在这里,期待有朝一日能实现“弯道超车”。

老三中的教学条件也是非常艰苦,整个校舍都非常破旧且拥挤不堪,所谓的图书室实际上就是一间破旧的教室,图书室的藏书数量少且结构非常畸形,多为一些对普通中学师生没什么阅读价值的“摆架子”图书。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图书室内的书籍摆放的场景,一整套发*的《明史》和几十本同济大学樊映川主编的《高等数学》占据了三分之一的书架,十分显眼,让我这个地理老师多少有点失望和无奈。

顺着走廊台阶而上,校园的最高、最偏处的一排建筑是学校实验室和三间老师宿舍,我的宿舍正好在这一排,也偶尔会参观一下实验室。那实验室的装备还不如现在幼儿园的游乐场,设施极其简陋,几十支试管、十几根导管,拆了装、装了再拆,一堂简单的实验课都得分七、八组,每次只能开一组,为弥补实验课可能留下的盲点,学校还会因陋就简地举办一些物理、化学实验晚会,将理、化、生实验整得风生水起。当年学校的物理化学成绩有时甚至可以同县一中媲美,在全县的化学实验操作比赛中,老三中还夺得过一等奖。

那时候整个安仁的资讯都不发达,不像现在一样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海量的课外辅导资料和模拟试卷。地处偏远山区的老三中,可以获得的学习资料就更少,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内容也就变得更加单调,学生一轮一轮地在老师的引领下“依纲扣本”(纲,考试大纲;本,课本)反复学习教材和做题目。老师们为了提高课堂容量,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在没有现成的复习资料的情况下,全靠老师自己刻腊板和油印资料解决问题。几年的教与学,就这样循环往复,将几本课本由薄读到厚,又由厚读到薄;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硬是让读书在这里变成了“搬砖”。当然,这里的“搬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搬砖”,而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尽量不给课本知识留了盲点或者死角的那种“搬砖”,将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知识,像搬砖一样,分门别类、一块一块地码在自己脑海,以备考试时随时提取。记得当时老三中有年长的老师这样鼓励大家:教学与读书没有巧,就看你愿不愿意搞,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只要你坚持,时间长了,你就成为专家老手,考试起来自然能得心应手。

正因为如此,老三中校园弥漫着一种很浓郁的气氛:这里只适合读书,如果不读书,那你就会显得多余或者另类,很有点“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尴尬感觉。久而久之,这种气势和氛围已形成老三中的基本校风和传统。不仅学生们在刻苦学习,这里的教职工也形成了一种自强不息、乐学好学的风尚,就连行*后勤岗位上的年轻人,都在刻苦读书,参加各种自修考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经过几十年的精耕细作,狮子岩下这片贫瘠的校园,早已桃李芬芳、郁郁葱葱。这里既培养和输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又走出了许多安仁教育界的精英和各条战线的行业翘楚。

老三中的校园变化很大,几经演变,如今变成了美丽的关王中学,但我丝毫没有物是人非的感觉。因为,有人一直在这里坚守,有人从这里走出去大学毕业之后又回到了这里,他们坚守和传承的不只是“授业解惑”这一古老的职业,更多的是在传承和发扬老三中自强不息、乐学好学的优良传统。这几年关王中学喜报频传,让我非常欣慰和惊喜,再也无法压抑我内心深处那喷薄欲出的感受:狮子岩下好读书!

注:撰写此文时,得到了部分老三中同事、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九甲,又名湖湘九甲,原名刘上海,湖南安仁坪上人。曾在老安仁三中任地理老师,现定居武汉。资深区域经济发展与文旅策划专家,国家治理研究院智库成员,寰视文旅首席专家。

编辑:李若浠二审:谭如斌三审:谭学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