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防员到清华学子,再到驻村扶贫队队长,九江市武宁县消防救援大队副政治教导员的李俊,扎根基层十二年,把青春奋斗在一线。他主动请缨援藏,前往国家级深度贫困村——昂仁县帕灯村开展扶贫工作,让帕灯村实现了“脱贫摘帽”。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始终战斗在疫情防控前线。他循着心中的光,保持对事业的一腔热血,为向上的梦想奋斗。
乐于助人,树立“火焰蓝”新形象
年的李俊出生在湖口,从小看军事题材电视剧的他,深深地为军人的形象所折服。年大学毕业后,怀抱着军旅梦,他加入了消防救援这个英雄的集体。乐于助人、乐观正直,消防站里磨练出的坚强意志和竭诚为民的品质,早在李俊的心里点燃信仰之炬,照亮前行的路。
年8月的一天,休假回到湖口老家的李俊和朋友正在石钟山下的长江防洪堤散步,无意中发现一名年轻女子在往江中走,当发现该女子已经走入深水区,并且没有回头的迹象时,李俊立即跳进水里奋力把轻生女子拉回岸边。被问及下水时是否考虑到危险时,李俊表示:“想都没想,第一反应就是救人”。
多年来,他先后结对帮扶6名贫困群众,开展了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11次,先后为名职工开展消防知识教育,开展便民服务六百余次,树立了消防救援队伍良好的“火焰蓝”新形象。
主动援藏,热血青春洒在雪域高原
“援藏三年心态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好地与自己积极对话,在身体与心灵中保持自我。少了些浮躁,多了些踏实,活出平凡真实的自己。”回顾难忘的援藏岁月,李俊觉得脚步的力量更加沉稳了。
年,工作5年后的李俊通过层层选拔,来到了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攻读安全工程硕士。年消防总队援藏项目选拔开始,刚完成硕士论文中期答辩的李俊抓住机会报名,最终他来到了日喀则市吉隆县消防大队。
援藏期间,他一边努力适应高原气候,一边发挥业务优势,开展“传、帮、带”,在当地培养了一批灭火救援和执法骨干力量。他坚持实战化练兵,参与了近千次监督服务工作,带领圆满完成了“萨嘎达瓦节”、“珠峰文化节”等40余次重大执勤安保工作。在提升大队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同时,向边远牧区群众送去消防安全知识,多次获得安保先进集体等荣誉。
援藏的最后一年,李俊主动申请前往海拔米国家级贫困村帕灯村开展强基惠民工作。帕灯村是切热乡六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属纯游牧村落。一缺净水,二未通电,三没信号,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刚到村上没几天,一场大雨冲毁了道路,他和村委会讨论制定了“增设涵管,局部修复”的解决方案,用两天两夜时间,修复了冲毁路段。村里严重缺净水,他带领大家筹措资金买水泵、建水井,解决用水难和安全的问题。他开设普通话夜校,教孩子们学习汉语、学说普通话。还动员清华大学水利系博士到乡里开展山洪灾害防治教育,争取到消伍各级和社会各界捐物千余件,并资助了7名贫困学生。一年后,帕灯村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
坚守初心,战斗在疫情防控前线
年,李俊援藏三年期满回赣,入职于江西九江武宁县消防救援大队。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他一直战斗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在他的带领下,大队成立党员突击队,设置党员先锋岗7个;他主动带头值守党员干部专岗门哨,坚守带班制度,随警出动,坚持工作在灭火救援和服务检查第一线,组织规范疫情防控灭火救援处置程序;他第一个挽起衣袖,带头组织单位开展为战“疫”献热血活动;他牢记特殊困难群众,及时了解帮扶对象思想情况和现实困难,为他们送去防疫物资,并及时开展健康卫生知识宣传。在疫情期间,他时刻保持在位,确保帮扶对象的基本需求、基本就医得到及时有效保障。
扎根基层十二年,他先后参与处置了各类灭火救援余次,完成重大安保任务上百次,执法服务上千次。个人先后荣立三等功1次、嘉奖多次,获评“江西青年五四奖章”、西藏自治区“驻村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青团干部”,湖口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表彰。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金璐)
本文来源:九江新闻网